简介:唐平,男,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自科研单位工作以来,始终不忘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坚持以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为出发点落脚点,围绕全市农业产业和生态建设开展技术攻关,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及软课题30项;获得科技进步奖10项、决策咨询奖3项、社会科学奖2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通过省级林木良种认定8个、审定品种1个;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7篇。近五年以来,主要围绕我市核桃产业发展急需的品种和本土化配套栽培技术,主持和参与省市项目4项,已收集核桃优良品种25个,筛选出优良品种攀核1号通过省级品种认定;立足于块菌特色资源,先后主持省部级及市级重点项目5项,突破国内块菌人工仿生栽培的技术难关,实现人工仿生栽培三年出产块菌,五年单株最高产量1054克,创造国内人工仿生栽培的新纪录,同时主持的《块菌人工促繁与保鲜技术研究》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主研参与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4项,研究探索了核桃林、天然林等林下种植何首乌、川续断、牛膝、重楼等中草药仿野生栽培技术,筛选的优良品种攀首乌1号通过省级作物品种审定;利用负责的“民族地区芒果丰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项目,在福田镇芒果产业上探索了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福田模式”,该模式受到中央电视台、省市媒体的宣传报导,同时入选四川省委组织部的脱贫攻坚绣花功夫好案例和好教材,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简介: 和献锋,男,纳西族,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林科所所长,第七批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3年工作至今,长期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在工作期间,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荣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参与发明专利2项,其他荣誉奖20多项,参与麻疯树(7个)、核桃(1个)和何首乌(1个)良种选育并通过省级认定(审定)。现主要从事经济林(核桃、花椒、板栗等)和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简介:张帆,男,汉族,2000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园林专业,农学学士学位。现任职于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园林花卉科研及生态农业产业规划设计。 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承担和参加市级以上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级子项目(长期)1项,省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3项。获市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3项,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专著编撰3部,参与研发专利3项。承担及参与完成涵盖生态农业产业建设及园林设计等规划项目三十余项。
简介:张春花,女,彝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攀枝花市第九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市科协先进工作者,省级科技特派员先进个人,市十一届妇女代表,市级党员教育师资库培训师。 主要从事经济林研究,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建设研究。先后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获市金桥工程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2 项、市科协优秀论文奖2项、良种审定1项、良种认定1项,完成四川省科技成果登记6项,发表论文20余篇。
简介:兰海,男,1975年生,致公党党员,学历本科,汉族。2019年受聘为副研究员,本人为中国南药专委会会员,攀枝花林学会会员。在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林业科学研究所就职,长期从事林业、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攀枝花道地中药材栽培及开发研究以及农业产业咨询和规划等研究工作。获得攀枝花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6次,以第三作者在SCI发表一篇关于魔芋种植方面科技论文,以第一作者获发明专利1项,参与发明专利5项,在省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7篇,市级刊物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为攀枝花道地药材开发与利用、中高山果园林地综合利用作出了贡献。目前完成了攀枝花市科知局下达的药材类科研项目2项、林下经济类项目3项、其他类项目5项,其他非中药材项目4项。,2014年被评为“攀枝花市第六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在2019年、2020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2023年被省委组织部选派为攀枝花市第七批先发带后发工作队成员,挂职于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挂职期2年半;2024年担任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院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简介:蔺雨阳,男,1985年出生,甘肃定西市人,中国致公党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攀枝花市第十届人大代表。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学专业。第十批市学术带头人后备,第三届青年技术人才称号。常年在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从事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果林综合利用的研究,现为攀枝花学院园艺专业的外聘教师,主要讲授《果树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制图》等课程。 曾在甘肃省小陇山林科所工作,也有在区县林业局等进行技术工作的一线经历。主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目,市级项目2项目,主研省市项目各2项。参与第一、二轮“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和省市级项目10余个。在水土保持学报,西部林业科学,西北植物学报,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科技文章累计28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6篇,学会论文1篇,申报发明专利3个,授权1个,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个,地方标准1项。现为市森林防火专家组成员,市自然资源领域专家库成员,市古树名木专家组成员。林业工程师系列评审专家库成员,盐边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理事长。 在生态方面,立足于干热河谷区生态,对车桑子、地盘松等种群过程与格局演进进行了机制性研究,提出了种群扩展的尺度假说。立足于古树开展了高山峡谷区古树的空间格局与环境解释研究。在经济林综合利用方面,主要在桑葚、青花椒、核桃等经济林的栽培与生理适应研究中,采用光合行为与结构肥在空间上的耦合特征展开探究,为推广本土经济林热资源的高校利用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