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柳成益,男,汉族,研究员,一直从事食药用菌栽培和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现为四川省食用菌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四川省第二届非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市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制定攀枝花块菌生产技术地方标准1个;发现并命名块菌、牛肝菌新种5个;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块菌(松露)栽培技术攻关,刷新国内块菌生态栽培初产年限最短3年、单个最重650g、单株产量最高2.16kg的新纪录,首次突破攀枝花白块菌栽培瓶颈技术。多项科研成果在四川攀枝花和凉山州、贵州、云南等地推广应用,产生较好经济效益,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18年被评为“第八批攀枝花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019年被评为“阳光花城十佳新青年”和“攀枝花青鹏人才”,2023年被评为“第十四届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简介:杨梅,女,汉,无党派人士,副研究员,生物所副所长,市直机关知联分会副会长,四川省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女性人才开发研究会会员,第七、第九批攀枝花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攀枝花市第二批“大地飘香”农业优才。 2009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特色食用菌栽培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主持和主研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4项,主持15项,经费1400余万元。主持块菌(松露)生态培育科技攻关,系统构建了板栗、美国山核桃等20个宿主植物块菌菌根苗培育技术体系,规模化培育技术成熟,刷新国内块菌栽培初产年限最早3年、单株最高2136g、单个最重650g的新纪录,构建了“树上结果 树下产菌”的双效益模式,2023年世界上首次突破中国最贵攀枝花白块菌的生态培育技术瓶颈,研究成果得到市领导的高度认可并做了重要批示。技术成果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推广,成功实现多地出菇,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与法国、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专家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受国际菌根食用菌组委会邀请在日本和阿根廷举办的第十、十一届国际菌根食用菌大会上做全英文的学术报告,获国际专家高度评价。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品种审定3个,授权发明专利9项;发现并命名新种8个;制定标准1项;参编专著2部,其中英文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论文14篇,第1和共同第1作者9篇,最高影响因子8.025,学术论文获第十届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1项。所取得的成果被云南、四川等多家单位和公司转化运用,并产生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简介:肖玉军,男,汉族,1985年12月生,湖南祁东人,共产党员,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驯化栽培和推广示范。先后主持科研项目4项,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5篇,以第一作者表论文5篇,合著SCI 论文3篇;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市金桥工程优秀项目1项;审定灵芝新品种2个;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2018年和2024年获攀枝花市第八批、第十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荣誉称号。通过项目实施、示范推广羊肚菌、赤松茸、灰树花、灵芝、白木耳等食用菌品种13个,培训农业从业者1000余人,示范推广1千余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