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种由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攀枝花境内发现并命名,因菌柄呈玫红色,故被称为“玫红脉柄牛肝菌”。玫红脉柄牛肝菌资源分布范围狭窄,产量极少,是“牛肝菌家族”中第二个可以实现人工栽培的半腐生型新种。其单个子实体最大重达300多克,并且营养十分丰富。据营养成分检测报告显示,该品种富含氨基酸、多糖、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其中氨基酸总量高达18%,硒含量0.047mg/kg。目前正在开展人工驯化栽培技术攻关。